洋苏州
惊世绝技“双面绣”演绎最美“繁华图”
--苏州工业园区东西方文明对接的轨迹透视(一)
虎啸迎春雾霭除,东风送暖入姑苏。在推进转型升级、建设“三区三城”的征程上,苏州工业园区最新斩获的亮丽业绩令人眩目:
在原来获得9个国家级基地的基础上,去冬今春又荣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
在一片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上崛起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什么能够摘取如此之多的国家级桂冠?为什么能够绽放如此多元共生的和谐图景?
奥妙就在于,“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洋苏州”的典型代表,开发建设16年来,特别是转型升级、二次创业以来,弘扬光大吴地人民精细秀美的惊世绝技“双面绣”,精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对接融合东西方文明,在苏州古城东翼28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不断编织出最新最美的“姑苏繁华图”,成就姑苏大地史无前例“双面绣”的惊天杰作。
工业园区与现代新城
双极建构
名曰“工业园”,看上去又不像工业园,这是每个人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共同感受。无论是从规划、建设与管理,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与园林绿化,再到公共服务、商务运行与文化品位,都体现出一座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水准和功能。尤其是工业与园林的奇妙结合,使人们由衷地发出不是园林胜似园林的感慨。如此超乎想象的魅力神韵,源于园区人始终如一地坚守和践行“高科技工业园区与现代化新城区的双极建构”。
1994年建园之初,中新双方确立园区的发展目标:借鉴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基础设施先行,工业带头,第三产业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社会文明,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化、现代化工业园区。开发伊始就彻底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创造性地把园区作为一个城市来进行规划,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中新合作区内70平方公里以工业32%、住宅22%、绿地14%、商务2.4%的用地比例实行一次性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打造的“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满足了高科技企业落户的需求;由“无水港口”、“无跑道机场”所形成方便快捷的物流通关,满足了IT产业“采购全球化、生产零库存”的需求;蓝天绿地、清新怡人的环境,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需求。园区的优越环境,不仅成为吸引世界投资目光的“靓丽名片”,而且喜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
2004年5月是园区开发建设十周年。正当人们共庆十周年辉煌时,园区人又以“双极建构”的理念,超前规划了园区新十年的发展蓝图:基本建成一个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崭新区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人抓住“苏州中心城区发展首要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契机,跨过金鸡湖大桥、向东而行的步伐迈得飞快而稳健。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大板块”与西部东环路沿线改造、东部综合保税区试点“两大门户”建设加快推进,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东部新城初具规模。
2009年5月是园区开发建设十五周年。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园区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双极建构”的新境界,提出园区新一轮发展的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当前园区上下正在紧紧瞄准“三化两型”新定位,如火如荼开展“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活动,全面推进“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强区、区域协调”四大战略,完善城市的“宜住”功能、“宜资”环境、“宜游”特色、“宜行”路网和“宜学”平台,着力打造国际园区、数字园区、精英园区、幸福园区,更加凸显园区“双极建构”的无穷魅力与迷人风采。
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
双力引擎
如果把产业发展比作开发区前进的“引擎”,那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无疑是这部“引擎”优化升级的重点构成。在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开发的初衷定位,走现代服务业道路则是发展的自觉追求。
比起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园区起步晚整整十年,但园区人却以敏锐的眼光瞄准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科学定位,以专业精准的技艺择商选资,特别把择商目标锁定世界级大企业,将选资重点放在TFT-LCD、IC、航空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逐步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方面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IT产值占全国3%,IC产值占全国16%,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1%,高新技术产业利税占苏州全市1/3强。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先进制造业的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配套水平,中心城市功能作用的发挥提升依托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和综合带动能力。秉持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园区人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路。在园区开发建设的奠定基础阶段(1994年-2000年),就密切关注、乘机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劲态势,聚焦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力引擎、互动并融的理念和思路更加深刻而自觉。在园区开发建设十周年之际,先后出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等计划,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建设“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四个示范区”,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在提升“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动画产业基地”的同时,建成首家“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2009年达32.5%,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茅。全区兴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100多万平方米,引进世界知名商业品牌10多个,集聚各类专业商务机构100多家。全区服务外包项目达950个,2009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具有“虚拟空港海港”口岸功能的综合保税区,全年监管货值已达513亿美元。环金鸡湖中央商贸区进驻各类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18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2家,占全省2/3,已建在建待建金融机构总部大楼15幢。与此同时,出版发行、创意设计、新闻传媒、会议展览、影视演艺等各类基地,正在园区聚木成林……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引领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园区人敏锐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转移机遇,高屋建瓴地立足3大主阵地、确立产业转型升级“3+5”主方向: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环金鸡湖商贸金融区、东部高新产业区作为凸显自主创新亮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促进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3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融合通信、生态环保5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这一宏伟蓝图,必将加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能级,愈益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苏州日报》2010年4月16日
作者 崔广全